
最近中国正在东海和南海有争议海域修建水下观测网,这个耗资2.3亿美元的水下观测网的军事潜力受到西方国家关注。多家西方媒体报道说,中国修建海底观测网络令许多国家担心中国试图以此加强对有争议领土的控制并且扩大其军事影响力。
目前中国修建巨大的观测网络包括水下摄像机,传感器和雷达。观测网获得的海底数据将被传送回上海。
北京表示,海底观测网将提供"全天候、实时和高解像度的立体综合观测"。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翦知湣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中说,海底光缆连接的设备是搜集和发送数据的海底实验室。
中国媒体报道这套技术先进的系统时说,在南海的"深海海底观测网"采用光纤通信网,保密性好,带宽高,信号传输距离远,可以满足大容量数据传输、处理要求。
虽然中国最初表示该海底观测网会促进海洋研究,但是国家的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报道后来说,该网络还会"满足其他领域的需要,诸如国防和灾难预警"。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说,中国的海底观测系统除了科研外,还能够给其他生产应用部门,像地矿、测绘或者海洋权益、国防安全,应该都有一些辐射作用。
西方媒体报道猜测,这些海底观测网的数据将被中国用来监视航行,包括军舰和潜艇航行,以及邻国进入有争议海域的企图,加强中国对有争议海域的控制能力。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安全专家卡尔・泰勒对CNN记者说,中国可以利用这个海底观测网部署针对军舰和潜艇的传感器。他认为这会引起在东海和南海部署潜艇的美国和其他地区国家的关注。
报道说,中国修建的海底观测网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完成部署。此前的报道说,中国海军一直修建以青岛、上海等海军基地、重要港口为中心向东海和黄海部扩散的反潜网。
此前有报道说,面对中国海军活动范围扩大,日本海上自卫队和美国海军以冲绳为据点已经部署了大范围覆盖南西诸岛太平洋一侧的最新型潜艇水下声波监听系统(SOSUS)。

美日针对中国部署的部署海底监听系统可以探测到从东海、黄海进入太平洋的中国潜艇。监听系统通过水下电缆,以及水下听音器等搜集潜艇发出的声波和磁气数据、探测其行动的系统。
中国和日本在东海的钓鱼岛(日美称尖阁诸岛)主权以及中国在东海的新油气田开采问题上存在纠纷。在南海,中国同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文莱,马来西亚以及被北京视为中国一部分的台湾都有主权争端。
中国为了加强自己的主权申索,已经在南海扩大岛礁,修建人工岛,并且在人工岛上修建军用飞机跑道和其他建筑。许多国家指责中国试图控制海底资源以及控制经过南海的繁忙国际航道。
中国修建海底观测网也令日本,美国以及周边相关国家警觉。虽然中国官方说海底观测网的目的是和平的海洋研究,主要用于环境监测,但是仍有外国专家意淫说,在东海和南海有争议海域布设海底观测网旨在加强军事控制。
英国太阳报引甚至述评论家的话说,中国的海底观测网实际上是自日本在上世纪30-40年代在太平洋扩张以来的最大的一次海陆扩张企图。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中国核潜艇一周两大突破,美日看完惊呼不可能!

在既定的科技强军战略的引领下,中国军工科技不断获得突破。上周,解放军海军和空军两大技术突破,让海军在潜艇,空军在空空导弹领域有长足发展之潜力。
尽管遭遇严厉封锁和制裁,但朝鲜多次试射新导弹让外界领略到该国不俗的导弹技术。为应对所谓的朝鲜威胁,美国则进行了技术难度空前的导弹拦截试验。
焦点军情:中国军工科技两大突破
由于中国特殊的保密制度,使得外界长期以来都很难明确了解中国的军工科技发展情况,而通过解读官方媒体披露的“只言片语”成为一种最佳通道。
北京时间5月30日,中国央视在“科技强国的追梦人”中介绍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电力电子研究所所长马伟明。
说到马伟明,外界熟知的是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舰船电力综合系统和电磁弹射技术。但此次央视的采访却可以让外界一窥中国潜艇技术发展最新动态。

在海军工程大学一所实验室内,马伟明介绍了团队参与的“在世界上第一个领先项目”——展板上曝光了的——“潜艇无轴泵喷推进器”。他称,该推进器是下一代核潜艇所用推进器,并且“已经在应用了”,其技术性能已经领先美国。
无轴泵喷推进器是泵喷推进器的一种,推荐效率要比现役的七叶大侧斜螺旋桨高,且噪声却低很多。目前美英等国的最新核潜艇都采用了泵喷推进器,不过,使得都是机械式泵喷推进器。为进一步降低噪声,无轴泵喷推进器就随之问世。
美国在该领域的研发是最早的,也是获得技术成果最丰富的国家。早在2004年,美国就实现了无轴推进,2011年,美国高校完成了概念设计。美国海军研究机构则着手实用化,并计划在下一代核潜艇使用。
据报道,研制无轴泵喷推进器的先决条件就是实现动力系统的综合全电力推进,而这正是马伟明团队的“拿手好戏”。马伟明早在2014年就透露,中国已经实现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性能较美英采用的中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高,全球独此一家。
这意味着,中国很可能在下一代核潜艇上使用这一推进器,且并不落后于美国。稍早前,中国海军司令沈金龙视察了渤船重工,要求加快新装备的建设,加上新型总装厂房的建成,中国很可能已经开始了下一代核潜艇的建造工作。

同样地,中国军工企业近期在空空导弹领域也突破了相关技术。6月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航天科技)研发的可变流量固体冲压发动机试飞器,近日连续实施两发飞行演示试验,均获成功。
随着两次试验成功,该项目的各项研制、地面试车和飞行试验任务全部完成,表明该发动机已经具备型号工程应用条件,为新一代型号项目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据分析,上述实验的成功,意味着中国新一代中远程空空导弹再添一个型号,总共达到4重,分别为中航工业的“霹雳-15”、上海航天研究院的远程空空导弹、航天科技二院的“霹雳神剑”和航天科技四院的新型号。
中国军情:中国航母编队将远航
5月31日,中国军方媒体中国军网首次对外公开了901综合补给舰的海试状态:该补给舰首次与071型船坞登陆舰进行了纵向、左舷、右舷海上补给演练。这意味901综合补给舰很可能在2017年服役。
901综合补给舰满载排水量达5万吨,类似美国“供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能够装载约2万吨的各种油料和干货。该补给舰共有4个补给站,右侧有3个,左侧1个是为航母服务。该船补给效率较903/903A翻倍。

美国标准显示,快速战斗支援舰(AOE)具备4个特征,分别为一站式补给、针对航母优化、兼具油料和干货快速补给能力和高航速(25节以上)。而901综合补给舰已经具备这4个特征,能够与美军“供应”级相媲美。
虽然还未服役,但中国军方急不可耐地演练补给能力,这意味这901综合补给舰一旦服役,中国航母编队在补齐最后一块短板后,很可能离开近海,将赴远洋进行巡逻。
其中最有可能的当属印度洋,毕竟这里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以及该国推行“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性区域。
国际军情:美国“醉翁之意不在酒”
5月29日,朝鲜再次试射一枚短程弹道导弹,韩国和美国军方都证实此消息。朝鲜官方媒体公开的导弹试验画面显示,该国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现场指导了导弹发射。

据推测,此次发射导弹的应当为“飞毛腿”导弹最新改进型。此次发射命中精度较高,误差仅为7米,这暗示朝鲜具备了弹道导弹精确打击能力。
面对朝鲜的不断“挑衅”,美日忍无可忍。自6月1日起,美国第七舰队和日本海上自卫队派出3艘航母和12艘战舰在日本海进行大规模的联合演习。“卡尔·文森”号、“罗纳德·里根”号和“日向”号首次同框现身,剑指朝鲜意味明显。
而就在美日实施军事威慑的当口,美东时间5月30日,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宣布,美军首次洲际弹道导弹拦截测试获得成功,拦截弹搭载的动能杀伤器在大气层外与靶弹直接碰撞,将其摧毁。
分析认为,这是美国反导系统自部署以来最接近于实战拦截洲际导弹的一次试验。
尽管美国方面宣称试验所针对的目标是朝鲜洲际弹道导弹,但真正要对付的目标则是朝鲜背后的中国和俄罗斯。
中国轰20终于正式曝光:已开始小规模量产?

北京时间6月1日,疑似中国最新型隐身战略轰炸机轰-20的照片在网络曝光,引发关注。有爆料称,轰-20甚至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不过,该消息真实性存疑。这是网络曝光的轰-20照片。

有观察称,轰-20运用了12项尖端技术,包括:光纤飞控、玻璃化座舱、多模式兼容卫星导航系统、相控阵对地对海攻击雷达、钛合金承力结构、机内复合导弹挂架、机体大量使用复合材料、特殊的多频谱隐身涂层、金属镀膜座舱盖、DSI机背进气道、收缩式空中加油接口、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装置等。

2016年9月1日,解放军空军司令员马晓天证实,中国现在发展新一代的远程打击轰炸机,而前不久,央视在新闻节目中也出现了中国下一代轰炸机的想象图,并且赫然写着“轰-20”的编号。此后,中国新一代远程轰炸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们都想知道,轰-20到底是一种什么机型呢?

目前有各种迹象证明,歼-20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标志着该机的研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也证明中国已经掌握了隐身战机的绝大部分技术。随着中国对战机隐身技术掌握的成熟度越来越高,那么,利用歼-20、歼-31和“利剑”隐形无人机以及运-20上现有的技术,再加入新的特殊技术,从而研发一款具备较高隐身能力的大型轰炸机,无疑是崛起中的世界大国必须的做法。也就是说,随着歼-20让中国进入世界第二个拥有隐身战机的国家,接下来,中国将利用这些技术,开发自己的如同美军的隐身战略轰炸机。这是轰-20设想图。

据猜测,中国最新研发的一款隐形轰炸机像是以下几种机型的混合体:俄罗斯设计的PAK-DA隐形轰炸机模型、中国的歼-20飞机以及美国B-2飞翼式轰炸机。这是轰-20设想图。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布局,也是有着很多原因的。第一,歼-20的问世使得中国完全掌握了隐身复合材料在新一代机型上的应用,而且,隐身设计已臻成熟;第二,运-20的成功,说明中国已基本掌握了大飞机的结构设计和空气动力特性,大飞机的设计由仿制完全转为自行设计研发;第三,轰-6K的改型成功,证明在大型轰炸机的动力和导弹复合挂载上,中国已实现了新的突破。正是这三大技术的掌握,使得中国自行设计自己的大型轰炸机成为可能,而且是一种跨时代的大型隐身轰炸机,完全具备跨洲际作战能力。这是轰-20设想图。

据推测,轰-20战略轰炸机采用的也是飞翼式的结构布局,但又结合了近年国外下一代轰炸机的一些特点,再加上中国对隐身外形的一些独特思考,从而成为一款有着鲜明中国特点的新一代战略轰炸机。当然,光纤飞控、玻璃化座舱、多模式兼容卫星导航系统、相控阵对地对海攻击雷达、钛合金承力结构、机内复合导弹挂架、机体大量使用复合材料、特殊的多频谱隐身涂层、金属镀膜座舱盖、DSI机背进气道、收缩式空中加油接口、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装置等先进技术工艺,在这款机型上都有应用。由这种种的新技术组合而成的轰-20轰炸机,一定会是一种优秀的战略轰炸机,也将注定要在2020年前为中国的战机“20时代”画上一个圆满且精彩的句号。这是轰-20设想图。

因此,迅速改变中国在大型远程轰炸机方面的不利地位,进而促进中国空军由量变积累到质变跨越、由大到强的转型,无疑是摆在中国军方面前一个重要使命。而从着眼未来全球竞争态势和维护中国大国地位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型强大战略型空军的需要,中国空军必须具备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这是轰-20设想图。

否则,中国军队“攻”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毫无疑问,轰-20将显著提高中国的战略进攻能力,使人民空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空军,使中国军队现代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对于贯彻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形成中国空中战略威慑能力意义重大。这是轰-20设想图。

这对于打破超级大国的不对等核讹诈、解决困扰中国崛起的周边海洋纠纷、维护世界和平等也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轰-20设想图。

综上可以看出,中国发展新型轰-20隐身轰炸机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空军装备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隐身战略轰炸机,以便让中国空军具备可靠的二次核反击能力,形成对敌对国家的有效核威慑。如果轰-20能尽早服役中国空军,无疑将使得中国拥有可以威慑美国本土的杀手锏武器,彻底打破美国隐身轰炸机独霸天下的格局,中国空军也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空军,也将成为中国可靠的三位一体核反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歼-20、轰-20以及无人隐身轰炸机共同组成的中国空军未来空中隐身打击体系,必将成为捍卫国家安全和荣誉的利剑,真正实现中国空军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从战术空军向战略空军的完美转型。这是轰-20设想图。

2016年12月3日,中国央视新闻《军事科技》栏目爆出消息,称中国军方正在研发全新一代的轰-20隐形轰炸机,报道称,这一消息已在2016年9月举行的长春航空开放日活动中得到中国空军高层的确认。这被视为中国官方对外界证实轰-20轰炸机项目存在的重要根据。

自中国空军司令员马晓天公开表示中国正在发展新一代远程轰炸机后,这款大国重器就引起了各界关注。特别是最近中国央视公布的一个镜头中,中国轰-20的CG图疑似曝光,更是引爆了军事爱好者的“朋友圈”。在广大军迷心中,似乎“红色B-2”的设计思路是目前最受关注,也是最受期待的版本,即飞翼式隐身远程战略轰炸机。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国新一代远程轰炸机最有可能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思路?

按照现行的国际标准,只有航程不低于8,000公里,载弹量达到20至30吨,才能称为远程轰炸机。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两国拥有远程轰炸机,即美国的B-52H、B-1B、B-2A,俄罗斯的图-160、图-95MS。这其中,只有B-2A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隐身,其他的机型要么是不具备隐身能力,要么部分隐身。

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军事专家王群称,下一代远程轰炸机首先要满足的要求是,动力系统的推力要大,效能要高,保证航程远、载弹量大,而且携带的武器类型多,既有炸弹,也有巡航导弹。

在此基础上,远程轰炸机还有两个标准,一是隐身突防,如飞翼布局的B-2A那样,不刻意强调超音速,而是通过隐身进行突防。另一个是速度突防,即类似B-1B、图-160这样通过超音速飞行来换取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超音速突防不过分强调隐身能力,技术上更容易实现,造价和维护费用也低,出勤率更高。

目前,远程轰炸机主要强调的是突防能力,凭借隐身性能或者依靠超音速性能。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技术实现很难,经济上也难以承受。正因为如此,美俄的下一代战略轰炸机的设计指标,主要还是隐身突防为标杆,而没有刻意地突出超音速。

从目前信息来看,美军下一代远程战略轰炸机应具备全频或宽频隐身能力、不经过空中加油航程9,260公里、网络化作战能力、适中的载弹量。而早在2012年,俄罗斯方面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显示,其下一代远程战略轰炸机PAK-DA不具备高超音速能力,而是通过隐身达到突防效果。

对于中国新一代远程轰炸机的设计思路,总体来看不外乎三种方案,一种是隐身突防,一种是超音速突防,第三种是同时具备隐身和超音速突防。结合以上分析,中国新一代远程轰炸机很可能是隐身突防或者超音速突防,二者选其一。

中国新一代远程轰炸机的航程应比现役的轰-6K翻一倍达到1.2万公里左右,且远程的载弹量可以达到20至30吨,能使用最新一代的空射远程巡航导弹。

有军事爱好者推测,中国新一代远程轰炸机也会采取类似美俄的设计,采用飞翼式设计方案,主打隐身能力。

从美国、俄罗斯下一代战略轰炸机发展的情况来看,轰-20应具备隐身性能,如果没有良好的隐身性能,想实现突防几乎不可能。中国现在的隐身技术已经成熟,有歼-20和歼-31两款战机的隐身技术作为支撑,预计轰-20在隐身效果上不会有太大问题。

有分析称,类似B-1B、图-160等主打超音速的轰炸机,作为威慑装备没有任何问题。但作为实战装备,如果是强强对抗,就会出现问题。现代防空系统越来越先进,不具备隐身能力的轰炸机起飞就会被发现,且飞行高度过低,没有隐身能力。图为美国空军装备的B-1B轰炸机。

自从B-2诞生之后,飞翼就成了许多飞机为实现高隐身而选择的经典布局形式。但在目前技术水平下,飞翼式布局的飞机通常只适合亚声速和高亚声速飞行。因此轰-20极有可能采取“红色B-2”的设计思路,即飞翼式亚音速隐身轰炸机。

B-2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种隐身战略轰炸机,但其造价非常昂贵,每架B-2造价为25亿美元左右,若以重量计,B-2的重量单位价格与黄金价值相差无几,且维护保养费用高昂。图为美国空军装备的B-2轰炸机进行密集投弹。

有中国军事专家称,基于现在中国飞机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和航空发动机高速发展的现实,中国未来隐身轰炸机方案更可能是类似图-160的超音速突防轰炸机。图为俄罗斯空军图-160战略轰炸机。

该专家称,至于类似于B-2A的飞翼式隐身轰炸机,从经济角度和技术现实及需求来看,代价都太过高昂,可能性不大。图为中国空军轰-20轰炸机CG图。

该专家强调称,中国未来隐身轰炸机方案“最多应该就是像B-1B那种具备部分隐身能力的超音速轰炸机。”图为中国空军轰-20轰炸机CG图。